AD
首页 > 曝光台 > 正文

《新华字典》拍电影,论资本狂潮下的电影乱象

[2015-06-12 14:21:01] 来源:编辑原创 编辑:财若夜雨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继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等综艺节目被搬上大银屏之后,各种千奇百怪的电影乱入影院。网络小说、流行歌曲等热门IP被疯抢,现在连我们最最熟悉的文字工具书《新华字典》也要

  继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等综艺节目被搬上大银屏之后,各种千奇百怪的电影乱入影院。网络小说、流行歌曲等热门IP被疯抢,现在连我们最最熟悉的文字工具书《新华字典》也要被改编成影视剧上映了。
  这个消息一出来,网友们就发表了不同看法。有的人认为,《新华字典》是中国的经典工具书,要是被改编成电影难免会成为圈钱的噱头,是对中国文化瑰宝的亵渎。如果操作不当沦为捞钱工具会对《新华字典》的名声造成很大损伤。但是也有人认为只要剧本改编得好,也可以借此机会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正能量。
  不管是损毁文化也好,传承文化也好,对于投资者来说,赚钱无疑是最重要的。随着票房过亿越来越容易,电影行业也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投资项目。外行人士义无反顾地扎进电影市场这盆金汤里,用滚烫的金钱激起一层层浪花,企图快速捞上一大把肉。但是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忍的。电影市场里的肉就只有那么多,捞到的自然赚到金钵满,但是大多数只能悲惨地喝点汤。
  投资电影跟赌博和炒股一样,热钱越多,风险也就越高。富贵险中求大概是他们得投资信条。如果投资企业,就算亏了,至少还有点机器什么的硬件在,不至于血本无归。但是投资电影失败的话,剩下的就只有一堆没用的胶卷。
  新中国电影60年,电影产业真正步入市场化只是近8年的时间。2002年,政府开放私有资金进入电影产业的限制后,电影产业展现出松绑式的发展。从 影片的制作、投资环境、票房收入到新院线的建立等,这条全产业链终于被打通、盘活。随着资金的不断充盈,千万甚至过亿的投资打造出日臻精致、华美的国产大 片。一度离席的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里,不断为国产影片买单,从2008年的40亿元到2009年的60亿元票房收入,媒体惊呼电影产业“起飞”、“腾飞” 余音绕梁之际,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一下破了百亿关口。易凯资本CEO王冉在2009年上海电影节上做的《中国电影市场招股说明书》中早有预言,“一年 内中国电影势必过百亿,而投资电影的门槛也将水涨船高。”
  电影产业仅属于起步阶段的时候,热钱的盲目性给整个市场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盲目投资不仅违背了商业规律,投资环境也随之恶化,热钱滚滚涌入,影片不断增加,在有限的院线和档期面前,这些电影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多数岌岌可危。
  2005年前后,中国电影每年只有100多部,2009年是400余部,2010年是500余部,直到今天数量仍持续增加,院线不断增加,还是远远 满足不了如此剧增的影片数量。在混乱的投资浪潮里,电影的泡泡越吹越大,投资电影也越来越不容易。大浪淘沙是必然结果,电影投资的20%赢家,手里紧握多 年经验甚至是核心支持;盲目的外行投资者,有钱的自然人搭班子成立的制作团队,最终将为80%的赔钱电影埋单。
  电影,是个外在看上去有多风光,内在就有多残酷的事业,以它充满诱惑力的姿态向热钱频频招手。然而中国电影自身尚存在着诸多不完善,比如没有分 级制、档期细分不够、缺乏类型片、整体运营不够系统化等。此刻,外行人的热钱在投资电影的时候,除了热情,更需要的还是理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