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电商平台互撕 消费者是否会得利

[2015-11-05 10:48:57] 来源:新浪新闻 编辑:海章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近两年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互相“拆台掐架”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面对每家都在销售同一款产品,价格却不一样,我们应该怎么判断呢?

 

       11月3日,京东发布公告称,近期,不断接到商家信息,反映阿里巴巴集团在“双十一”促销活动中胁迫商家在电商平台之间“二选一”。京东已就此向国家工商总局实名举报阿里巴巴扰乱电子商务市场秩序。对此,阿里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应,称市场问题市场解决,价格优势将持续到底。对于竞争的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让消费者选择。

  每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临近,电商已先于消费者按捺不住,指名道姓地互撕起来,其目的只有一个——以低价引流消费者,进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于消费者而言,在哪个平台买东西并不重要,货真、价低、服务好才是王道,倘若电商彼此真刀真枪地血拼成为常态,消费者只会坐收渔利,前提是这种竞争是健康有序的。

  阿里有“双十一”狂欢,京东有“6·18”店庆,原本井水不犯河水,但竞争加剧之后谁也不会再给对方面子,纷纷在别人的大喜日子里添堵、砸场子。于是,尽管阿里早在去年就注册了“双十一”的商标,京东还是在今年祭出“11月11天”的营销策略,意图提前分流客户,从对方的碗里分一杯羹。

  京东也好,阿里也罢,借助“互联网+消费”的东风,这些年在消费市场舞得风生水起,但要说到用户粘性,恐怕他们心里都清楚,相比线下卖场的传统红利已消失殆尽,如果不能持续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分分钟就会被竞争对手所赶超,下场就是如今的国美和苏宁。“双十一”这场关键战役,无疑将搏杀推向了最高潮,消费者也会用脚投票,进而影响今后的消费习惯。

  东西是一样的东西,关键是谁的价格更便宜,于是京东和阿里必然会将压力转嫁给供货商和入驻商家,甚至要求其厚此薄彼。在此过程中,如果没有底线约束,就会发展成威胁战、价格战,进而滑向垄断的边缘。显然,这不是消费者希望看到的结果,失去了充分的市场竞争,于买家和卖家都是一种悲哀。反之,喧闹的舆论战也从侧面证明,两家体量相当,称得上是有力的竞争对手——你何时发现有竞争对手跟微软叫板呢?某种程度上说,真正的有序竞争既是消费者的红利,也是企业成长的难得契机,一如之前的国美、苏宁,如今的华为、小米。

  有序竞争的前提是政策透明、监管得力,如此才能让底线清晰起来。遗憾的是,上个月冒出的“京东入驻工商局办公”的新闻,至今仍未有调查结论;电商对供货商的威逼利诱,究竟是正常的市场竞争,还是涉嫌“扰乱市场秩序”,界限又在哪里?如此种种,如果工商总局不能迅速回应介入,只会让混战更加混乱,让正常的市场竞争变成秀下限的无良掠夺,伤害自身和消费者的长远利益。

  诚如阿里在回应中所说的那样,“市场不相信眼泪,市场需要公开公正的阳光下的竞争,做企业需要直面现实的担当和勇气。”现实已经摆在眼前,工商总局理应迅速跟上电商发展的步伐,尽快给出权威的裁定,让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不是助纣为虐,而是互利互惠的锦上添花。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