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雷区旁的警示
记者在富宁县民政局因战伤残管理股了解到,虽然中越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以来都曾组织过多次大面积扫雷行动,也在难以清除的雷区周围设立了围墙和警示牌,但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富宁县每年都还会有1至2名新增触雷者,截至2007年,全县新增触雷者共有8人。
按照2006年云南省民政厅印发的《云南省因战伤残亡人员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对战争结束后,由于战争遗留因素致伤致残,但又达不到民政部门评残条件的人员,属于特殊历史条件下受伤致残的临时救济对象可按照“三个类别六个等级”的救助标准,得到最低360元/年至最高5160元/年不等的资金救助(该办法是2010年前的标准)。
“对于这些特殊群体来说,这个标准太低了!”富宁县民政局因战伤残管理股股长李莲素对记者说:“虽然在他们假肢的安装及日常生活的帮助上我们做了很大努力,设立了‘临时困难救助基金、旧伤复发救助基金’,也会帮助部分困难户解决相应的就业问题,但始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0多年过去了,老的触雷者已渐渐消逝,沙仁寨曾经的“87人”如今仅剩下了4人,其中一人在外打工;而山脚寨也仅剩下两名触雷伤残人员。时间飞逝,他们将逐渐走出人们的视野,他们的悲欢记忆即将被人忘却。12月18、19两日,记者进入这两个边境村寨,力图用影像记录下他们的历史。
即将离开田蓬镇的那天傍晚,气温骤降,暮色来得比以往更早,在离边境线不远的山坡上,记者为王咪义、罗老三、杨爪骚和王咪龙拍了一张合影。
看着他们的身影,我想到成长在和平年代的人们,那些早已冷却的边地战火如今只是书本上琐碎的墨迹,然而对于他们来说却成为人生中不可磨灭的真实记忆。按下快门的瞬间,他们每个人脸上露出的顽强、乐观,还有那些冰冷的假肢、拐杖,在寒风中定格,他们是生活真正的强者(拍摄当天,采访对象之一的杨万保由于体内至今仍残存的弹片导致身体疼痛未能如愿拍摄)。